English

滇池面源污染 亟须加大治理力度

2000-08-12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林英 我有话说

昆明滇池是国家“三河三湖”污染综合治理重点工程之一。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虽然采取了多种方法,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污染治理,但收效甚微,特别是面源污染已呈日趋严重之势。不久前中华环保世纪行记者组在滇池采访时,有关专家和部门呼吁,加大面源治理力度已刻不容缓。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提供的1999年滇池的水质监测情况表明,所有测点均劣于地面水5类标准,氮、磷污染严重,属重富营养化状态,滇池的总体污染水平有所加重。

据介绍,污染滇池的主要是氮和磷,而每年进入滇池的磷、氮污染负荷中,面源污染占了40%以上。在前几年的治理中,虽然建成了昆明市44个污水处理厂,修建了滇池北岸截污工程、盘龙江截污工程,疏浚清除了内海的部分底泥,1999年5月1日实行了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达标率达98%,但面源污染并没有得到很好治理。流域内农村乡镇大量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菜田农田施肥撒药等等污染物全部流入了滇池。据昆明市农业局的调查,滇池流域每年入湖的农村固体废弃物31.98万吨,农村废水1207.77万吨,化肥流失0.67万吨,农药流失375吨。严重的面源污染,是滇池水质没有明显好转的重要原因。据环境监测部门反映,滇池水质每逢大雨过后要出现恶化,这是由于大量面源污染物被雨水冲刷流入湖内所致,可见面源污染对滇池水质影响的严重程度。

在实现了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城市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转后,农村面源污染负荷更加突出。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滇池治理的二期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但是对面源的治理仍然停留在小面积试验阶段,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滇池面源污染治理规划。面源污染治理的进展已经直接影响了滇池治理的总进程。

农村面源污染种类繁多,产生量大,分布面广。控制面源污染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包括农村垃圾、人畜粪便、作物秸秆等固体废弃物的处理,生活污水、生产废水的处理,化肥的减量合理使用,农药和有毒有机物的控制,水土流失的治理等方面。昆明市农业局和昆明市农学会对滇池的农业面源污染控制进行了专题调研,并提出了较为全面、可行的治理方案。这个方案的主要内容是:对农村固体废弃物、生产生活废水、农业过度经营、水土流失等多方面的污染进行综合治理;改被动治理污染为主动减少污染负荷,从减少产生量、排放量、入湖量三个层次分级控制污染物排放;实行治污点面结合,具备条件的村镇应建立垃圾处理场、废水处理工程,条件差的采取小型、简单、初级、运行费用低的措施,分散治理污染。

一些专家建议,治理滇池面源污染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调研,尽快编制出《滇池面源污染治理规划》,加大面源治理的投入,结合生态农业建设,在滇池农村实施综合整治措施。

除此之外,昆明市农村能源环保办公室主任张万俊发明的高效曲流布料沼气池也是治理滇池面源污染的一个有效手段。这种高效曲流布料沼气池是我国的第三代沼气池,它采用自流进料出料,避免了下到沼气池里清料带来的麻烦,而且池子规模可大可小,投资少,产气效果好。在滇池周围广大农村推广小型高效曲流布料沼气池,是解决农村人、畜、禽粪便不直接流入滇池的有效措施,也是实现农业生态良性循环的中心环节。开展生态建设是滇池面源治理的重要内容,滇池周围可以推广生态农业的农户是20.9万户,但是目前只推广了2万户,全市的生态村、生态户建设不足2%。

记者在昆明市西山碧鸡镇富善村采访了一家生态示范户,这家的主人叫张德明,承包了滇池岸边的8亩荒山,搞起了生态农业。他在25度以上的坡地上种上了樱桃、蜜桃、石榴等果木;在25度以下的土地进行坡改梯田,同时挖成了一个1000平方米的鱼塘;家里还养了2头猪、50只鸡和20只鹅。在昆明市能源环保办的支持帮助下,他家建好并使用着一座10立方米的高效曲流布料沼气池。其结果是:人畜粪便进入沼气池不再污染滇池,煮饭烧气也就不用再破坏山上的植被;沼渣施到田里,水果、庄稼长得格外好;家里及周围环境好,山青水秀干干净净,目前他家正准备开展生态旅游。

按照国务院关于《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批复》的要求,到2000年年底前,滇池外海水质达到或接近地面水质三类标准,草海水质达到五类标准;到2010年年底前,外海水质达到地面水质三类标准,草海水质达到四类标准。从目前情况看,距离治理目标还很远,治理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特别是对面源污染的大规模治理已经不能再延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